PEPE0.00 6.60%
SUI4.57 1.62%
TON5.34 -1.50%
TRX0.25 0.08%
DOGE0.33 4.02%
XRP2.26 0.04%
SOL184.77 -3.79%
BNB666.69 -0.98%
ETH3382.33 -1.64%
BTC97600.33 0.55%
PEPE0.00 6.60%
SUI4.57 1.62%
TON5.34 -1.50%
TRX0.25 0.08%
DOGE0.33 4.02%
XRP2.26 0.04%
SOL184.77 -3.79%
BNB666.69 -0.98%
ETH3382.33 -1.64%
BTC97600.33 0.55%
ETH Gas6.53 Gwei
贪婪 73
你对「去中心化排序器」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贯彻去中心化的技术理念与架构?避免网络的单点风险?亦或是一场重塑「L2 经济学」的新型生态模式革命?
归根究底,排序器从来都不单单是技术问题,而是深度交织的利益分配问题:L2 经济体系中,谁来负责来分蛋糕,计划分给谁,又该怎么分?
它就像一根指挥棒,直接决定了是吸引怎样的开发者和 DApp 涌向应用层,并间接影响整个 L2 生态的发展方向与底色,所以讲白了,L2 排序器的去中心化,从来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有意思的是,5 月 6 日,Morph 启动可预览主网所有功能的 Morph Holesky 测试网,其中就包含全网首个正式落地的 L2 去中心化排序器网络,那这套将 L2 收益处置权下放的新机制首秀,究竟会如何调动不同开发者、DApp 、技术等资源优势,又能否实现 L2 生态「从 0 到 1」与大规模采用的破局?
排序器,顾名思义是负责控制 L2 上向 L1 提交的交易打包顺序,是 L2 架构中的一个重要组件。
而从经济角度粗略计算的话,基本可以认为 L2 净收入=排序器净收入=用户在 L2 交易总支出 - L2 在 L1 的总支出 - 排序器运营成本。这也就意味着,排序器直接决定了 L2 盈利蛋糕的利益分配权问题——谁掌握了排序器,谁就掌握了 L2 的财源。
而目前一众 L2 项目都是以中心化形式运作排序器,即由项目方来控制排序器的定价权和收入,这也是它们主要的盈利模式,且无一例外不赚得盆满钵满:
Dune 数据显示,Optimism 近 30 天的平均日利润高达 4.66 万美元,也就是说月入超 130 万美元;而 Base 更是在 3 月份创下超 2000 万美元的利润收入,吸金能力堪称惊人。
但这种方案也存在着巨大隐患,一旦少数几个中心化节点掉线,将会造成 L2 网络长时间宕机,此外这些中心化排序器还可能基于个人利益,随意对交易排序以最大化自己的套利机会,从而攫取 MEV 价值,延迟用户交易甚至审查拒绝用户的交易。
因此去中心化排序器的优点无需赘言——不仅能够消除单点故障影响,还可确保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维护网络安全和稳定;同时还能将排序器这个 L2 网络的大头收益与整个网络的 Builders 共享。
此前无论是 Metis、Espresso、Astria 还是 Morph,都曾强调去中心化排序器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他们发展路线图的一部分,但目前为止,也只有 Morph 在月初率先在实现真正去中心化排序器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具体来看的话,其中 Metis 和 Espresso、Astria 的「自营店」模式、「外包」模式(即共享排序器)展示了构建和维护去中心化排序器的两种主要路径,前者强调内部管理和运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后者则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促进技术通用性和降低运营负担。
譬如 Metis 的 PoS 排序器池运作原理就与 Arbitrum 和 Optimism 等 Rollup 类似——使用 PoS 机制来进行排序器的选举和出块,当用户发起交易,交易被发送至网络中的排序器节点,排序器负责收集交易并将其打包,并用 TSS 多签的方式对一个 batch 进行签名。
这对于一层合约验证签名会很友好,因为对于验签来说,TSS 签名完全等同于一个 EOA 地址的签名,会很节省 Gas。
但带来的问题是签名过程相对来说会比较复杂和耗时,而且每次 TSS 的节点发生变化后,都需要进行一次 KeyGen(私钥分片,生成聚合公钥)操作,这个过程也会比较耗时,并会由于网络的不确定性影响生成的效率,所以这种方式会要求签名节点数量有较高的限制。
Espresso 和 Astria 为代表的共享排序器的设计初衷,就是给多个不同的 Rollup 网络提供去中心化的排序器,因此一开始的架构设计就侧重于模块化,并且对不同 Rollup之间的跨链互操作性也很友好。
但这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限制,比如:
首先会带来很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复杂度,比如 Espresso,他的一个区块中会包含多个不同 L2 网络的交易,所以需要过滤属于自己 Rollup 链的交易,ZKP 的生成也会比生成单独 Rollup 的网络证明要复杂;
其次,由于一个共识层需要共识多个不同 L2 网络的交易,那对于某个特定 L2 来说,吞吐量肯定会有所影响;
很难适配一些特定 L2 的需求,比如由于某些 L2 的机制不同,需要在一个区块中容纳的交易数量不同,比如 A 链一个区块不能超过 1000 万的 Gas Limit,或者 B 链一个区块不能超过 500 条交易等;
此外共识出块过程中,排序器不会执行交易,那就有可能会在区块中中包含一些无效交易(比如 nonce 错误),这对于用户来说可能就会造成手续费损失;
最后排序器的激励惩罚机制设计也会更复杂;
而 Morph 作为以太坊上首个从底层逻辑上实现去中心化排序器设计的 L2 网络,从一开始就强调建立去中心化排序器的重要性,并遵循高效率、低成本、可拓展、易维护等原则设计了可行解决方案:
在 Morph 运行机制中,去中心化的排序器网络允许多个节点(排序器)参与交易的打包和排序,而不是单个节点控制。
其中对比 Metis 方案,Morph 使用了 Tendermint 共识签名,并且在该共识中引入了 BLS 聚合签名以降低验证消耗。
所以相对于使用 TSS 对 batch 签名的方案,该方案无需额外的 P2P 交互,签名算法效率更高,同时签名节点更换也更简洁,整个过程也都是去中心化的,无需考虑单点问题。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 Morph 去中心化排序器的核心架构,那就是它本质上提供了一个围绕「L1 质押 ETH 实现准入」+「L2 质押 Morph 代币进行选举」的双层设计机制:
L1 层允许基于 ETH 质押形成 LST 经济,使得用户可以赚取和 ETH PoS 形式类似的 Staking/Restaking 收益,即 Morph 有效借用了 ETH LST 资金池来赋予去中心化排序器以底层安全性;
L2 层则可以基于 Morph 代币的质押形成 PoS 利息收入,Morph 代币底层生息资产的属性,用户也可进一步使用质押代币参与链上生态用例,构建丰富的收益衍生场景;
首先,用户可以在主网上将自己的 ETH 存入 Morph 进行质押,从而作为保证金参与去中心化排序器网络,后续如果排序器作恶,则会罚没这部分保证金。
而 Morph 在收到质押进来的 ETH 后,将借助深度集成的 ETH Restaking 协议,在底层实现以太坊资产的 Restaking 场景,帮助 L2 层获得由以太坊质押带来的共识安全性,从而实现「共享以太坊主网安全性」的愿景。
通过这一设计,Morph 使得 ETH 持有者能够实现和以太坊质押、再质押甚至流动性质押相同的效果,这样既借用了 ETH 来赋予去中心化排序器以底层安全性(以太坊的资金体量足够大,足以拉高攻击者的作恶成本),同时又以 LST 的形式重新释放了用户的流动性,极大提高了资金效率。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用户也不用再担心将 ETH 质押给 Morph 来参与去中心化排序器,会失去潜在的以太坊 LST/LRT 收益。
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即为在 L2 质押 Morph 代币(目前还未发币)来进行排序器的选举、出块。
其中用户可以把 Morph 代币委托给任一排序器节点来累积质押量,最终网络将基于质押量排序,排名前 X 的排序器阶段选举成功,可参与出块提交交易。
而作为奖励,选举成功并参与出块的排序器可以获取 Morph 增发的 Morph 代币作为奖励,也即排序器出块本质上就是 L2 维度上的「PoS 节点挖矿」,增发的奖励就是 PoS 利息收入。
这其实就是赋予了 Morph 代币以「具有底层收益的原生资产」的属性,那就可以基于这种底层生息资产,构建新一层的 LST 经济机制与 DeFi 交易场景:
有资格参与出块的用户,可以基于质押委托的 Morph 代币获得新的 LST(譬如 stMORPH),该 stMORPH 可累计质押收益,并能够进一步参与链上生态用例,构建丰富的收益衍生场景——诸如 DEX、借贷、LSD 等场景用例,使其能快速地使用现成的丰富 DAPP 生态。
这就可与以太坊等生态耦合,譬如支持在 Curve 中组建流动性池,在 Uniswap 中使用 stMORPH 兑换其他加密资产或组 LP,在 Aave 等借贷协议中抵押借出其它加密资产等等,以获取 DeFi 等多样化场景的耕作收益。
总的来看,多重收益叠加之下,Morph 这个全网首个 L2 去中心化排序器机制,等于是为 ETH+Morph 代币 Holders 构建了多重收益,既借用了以太坊资金池的安全性,又盘活了 Morph 代币来支持构建丰富的链上 DAPP 生态。
此外,这套去中心化排序器机制还催生出了另一个堪称宏大的潜在愿景:将排序器利润(或处置权)重新分配给链上的项目方/DApp 开发人员,让 L2 生态真正拥有「自增长」的属性。
说白了,就是由 Morph 宏观上负责协调激励各个自组织生态(开发者/项目方/DApp/协议),但各个自组织生态微观上负责具体应用落地、培育用户生态,从而激发微观活力,这种由 Morph 面向开发者/DApp、而非直接面向用户的模式,或许会是 L2 实现生态破局和爆发式增长的奇点。
也就是说,未来 Morph 的排序器在向用户收取 Gas 费用后,完全可以将利润按照既定的分配机制重新奖励给链上的项目方/ DApp,这就能衍生出了全新的激励机制。
譬如让项目方根据各自贡献,公平透明地获得奖励,从而实现类似「社区赛马」的生态自增长竞争机制——借助去中心化排序器机制,Morph 完全将整个网络的排序器费用利润处置权作为指挥棒,以奖励激发一个个 DApp 形成为 Morph 做贡献的自发生态。
这样就充分发挥不同项目方的优势,等于在 Morph 的市场推广、创新服务方面实现了各 DApp 之间的高度市场化竞争,激励这些贡献者共同实现 Morph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Morph 如果选择将激励措施与 DApp 智能合约花费的 Gas 量与活跃用户数挂钩时,那开发人员无疑就会间接受到激励,让他们的合约花费尽可能多的 Gas 费并尽可能提升自身项目的活跃用户数,从而实现「从 0 到 1」与大规模采用的破局。
这就等于就让开发者、DApp、协议甚至做市商等不同角色的 B 端运营商,可以基于各自原有的用户群进行拉新、推广,迅速形成一个个不同类型的「Morph 子生态社区」,并灵活根据自己社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譬如 DApp 可以针对不同交易量等级的用户推出具有 3%、4%、5% 等不同等级的排序器利润的激励额度,提升自身用户的交易活跃度;
又或者钱包运营商可以推出针对不同等级持仓用户的阶段性奖励政策,保留核心用户粘性,避免用户流失;
理论上,这种设计理念可以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低成本帮助 Morph「从 0 到 1」迅速打开推广、落地的局面,同时也能差异化地为用户提供高效可选的多样化链上场景服务。
最后,获得排序器费用收入的项目方/DApp,也完全可以将这份额外利润以激励形式分发给不同类型的个人用户,以满足各自的运营需求,这样各 DApp 多了一条激励用户的运营手段,Morph 也实现自身推广、大规模采用的目的,实现「多赢」。
总的来看,去中心化排序器从来都不只是技术叙事,利润分配权下放后,它将是一场对 L2 经济体系的彻底重塑。
甚至于大家心心念念的 L2 生态起爆点,可能都会在去中心化排序器的新型经济模式下涌现出来。
未来总在想象之外,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这会是一个崭新的转折点,而像 Morph 这样的首个去中心化排序器玩家,究竟能给以太坊生态和 L2 生态带来怎样的变量,值得期待。
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2024.12.20
2024.12.20
2024.12.18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