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地重复历史。
作者:Yuyue
本文最开始写于 2023 年 12 月 15 日,由于当时没来得及完全梳理完思路,所以仅在几个朋友范围内小范围传阅分享认知。
目前看时间过去了 2 个月,一些文章中的观点已经从投资回报和市场实际情况中得到了验证,并且观察到 consensus 期间有不少 VC 朋友有相关 meme 的困惑。很多人懂 meme,很多人懂 VC,但恐怕很少有人和我一样既了解 meme,又了解 VC 在做什么,所以简单整理更新了一下发出来公开分享,文章中有些逻辑线还不完全清晰,不过也是想寻找同道中人多多交流进步。
引言:⼈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地重复历史。
篇幅较长,适用者包括 degen、机构从业者和各类对 AI Agent 及其相关基建项目引发的 meme 资产热有兴趣的人群,探讨了对行业范式的思考和对 AI + crypto 行业的展望。
一、AI Agent 及其相关基建项目带来的链上叙事转变
目前市场上成功的 AI Agent 以及相关基建项目会更像市场主流声音以往反对的 VC 币,而目前来说成功的投资者实际上是自由市场的二级投资者应该用一级市场的思维对项目进行投资;并且从结果论来看,用这种思维和行为模式去买 AI Agent 和 AI Framework 相关的币胜率更高,拿到结果的概率更大。
VC 币未必是真的不行了,而是和 meme 相比,如此高估值的资产对二级投资者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因此,以筹码结构为分类,在叙事可靠有圈内声量的情况下,VC 币的机会只存在于两种情况:
1、全流通老币,如$S,就是原$FTM换币的新链;
2、无解锁新币,如$IP、$BERA、$KAITO都是很典型的新币行情。
再说回 AI Agent 及其相关基建项目引发的 meme 资产热——meme 是一种资产创新,是一种募资形式,是新时代的 ICO。
很显然这类资产对于市场中最大的流动性和参与者(二级投资者)来说,存在以下优势:
二、话语权转移的重要原因
资产和筹码的问题决定了这轮话语权转移的一大原因。在 VC 项目中,大部分 VC 并不具备帮助项目建设社区的能力,大部分也并没有能力消耗 / 对得起自己的「卖盘」,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持有低成本筹码的人在 TGE 后就成为了纯粹的卖出方,并且无法对项目作出足够大的贡献。团队很显然,在整个项目中起到最首要的作用,而其他的参与方在最理想情况下都应该(3,3),把项目做大做强直至引入更大的流动性,从而由 PVP 变成 PVE。
对于机构选择项目的切入点来说,我举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引子,那就是匹马@LeePima在一篇推文中提到:“我们几乎不参与任何匿名项目,特别是需要技术推动的(MEME无所谓),也非常乐意看到 Team 拿 5-20%筹码(你不拿,我还真不安心)。”
——也就是说,匹马基本只会选择购买他认为团队较为 legit & 实名,并且可能更关心的是技术,也就是团队实际是不是在做这件事。这就是一个可能比较好的例子,在以链上资产募资为主的团队拿到很多筹码存在灵活度的情况和 VC 项目存在很小灵活度的情况下,投资人也有了更强的灵活度,在这里达成了一种相对平衡的可能性。对 degen 玩家来说,这跟我们以往玩纯 meme 的视角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从我评估项目的角度来说,我会对项目的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别是:
这在我此前参加@okxchinese和@Mercy_okx的访谈 space 中有部分提及,这里做一个更详细的体系化的补充:
https://x.com/i/spaces/1mrGmMrYnWdGy
以往我们玩纯 meme 的 mindset 我认为是:
叙事 > 筹码结构 ~ 社区 or 情绪 > 产品技术
这个排序如何产生:
而如果从一级市场投项目、从有产品和团队的项目的角度来说是:
叙事 > 产品技术 ~ 筹码结构 > 社区 or 情绪
这个排序又是如何产生:
-
叙事还是第一性,这是绝对没问题的;
-
产品技术的地位显著提升,因为如果没有实际的产品动态快速交付,市场对该项目的预期会快速降低,注意力会快速转移到新项目上,这也是一种“卷”(这样又会对团队实力有更高要求,交付必须更工业化,没有时间给教授和 PhD 几年磨一剑发论文);
-
筹码结构问题,如果叙事和产品技术很性感,那么以目前的一二级机构的资金体量有能力在 10-50M 的区间获得他们想要的筹码,但有控盘的项目仍然具备非常强的优势,这也是不受监管的链上项目最大的优势之一。
这一种叙事变化又是如何产生?本质上是受众和资金来源变了,市场话语权逐步向更广泛的受众能理解的方向迁移。
我在这里对 meme 进行两种分类:
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背景是,由于 VC 是一种需要获利的商业组织,他们的投资本质上是对 LP 负责,所以大多数时候基金经理购买 meme 并不能说服他们的 LP,直到 LP 发现 meme 市场如此疯狂才开始催促自己投资的基金买 meme,可能这也是今年 meme 狂潮中开端的一部分的驱动因素。
所以为何市场 meme 话语权有所迁移呢?这是因为当市场叙事来到 AI 这一类技术创新驱动的叙事时,本身其实是刚才所说的后者第二种分类,因此市场本身进行了主流热度的迁移,从第一类逐渐来到了第二类。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两种叙事始终是会进行轮动的,话语权不会总是在前者 / 后者的手上,这也是人类对新鲜感生理结构上的追求所决定的。
那么,这种叙事转变和话语权的转移带来的影响是什么?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三、四部分:变化与启示。
三、行业因此带来了什么变化,是否是积极的?
我认为这样的转变可能对行业能够带来的是积极的变化,之前@cz_binance说 meme 变得奇怪了,那我们玩有产品的还不行吗?:)
今年这轮开始,为什么很多 cex 上的 VC 币在社区中口碑较差,原因也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共识是由 VC 和交易所的口碑和背书强行建立的,并且没有散户参与的机会。所以当项目被交易所认可的时候,币价一路下跌,社区内的反对声音沸反盈天。这和这一轮中 VC 这类大 KOL 说话的公信力减弱也存在很大关系,逐渐地,社区型的 KOL 发声对市场来说得到的正反馈更强。因此,公平发射给社区参与者机会的 meme 受到很强追捧,这种行为本身其实是一种募资模式,而且在募资过程中对资产端的掌控和市场验证要求更高。
对初创团队来说,现在的 meme 或者说是链上山寨发射的形式也同样能为他们提供资金,有市场的快速反馈,能够快速验证自己的方向是否能够收到市场认可,而且更能轻量级创业越做越大。
而正因为市场本身对团队实力有更高要求,ToC 难度远高于 ToVC,交付必须更工业化,也让大家明白实际上有些创业团队就是在诈骗,本质上来说证伪了很多以前融了资一做就做好几年没做出啥东西就是 fork 了下别人的诈骗项目(甚至这些诈骗项目还能融到很多钱,幸运者还能上所不停砸盘有天量流动性承接)。
这样的话市场会自动优胜劣汰,卷出来一批能够做出产品交付的团队。
——现在假设,如果一个发了 meme (或者说是链上山寨)的项目,和一个未发币的项目,做的事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同时前者的一级半链上市场定价比如说是 100M,后者的一级市场定价是 500M,那么 VC 直接购买前者的代币或者和团队进行 OTC 筹码的性价比是否会比投资后者更高、更能快速自由退出呢??a16z 显然同时是文化型 meme 和技术型 meme 同时参与的先驱者,吃螃蟹的人。
这个问题大家心里应该都有各自的答案。
如果理想化地来说,这种募资形式的转变会强迫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改变自己的认知,并且会强迫所有 VC 对自己的投资范式进行重新定义,目前其实已经有一点趋势,更懂 meme 这种资产发行形式的 VC 及其从业者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优的回报率表现。而且很关键的一点在于,链上项目的很多逻辑在我看来和一级市场是高度相似的,并且在回报模式上也较为相似:
——100 个里一半活、一半死,恰好收支相抵, alpha 回报靠暴击。
四、一级市场投资的启示(包括链上)
最后,原先 meme 的一级逻辑在于低市值买入的过程本身在我看来和一级投资很相近,在投资者角度的变化与启示是什么?:
如果 meme 从创立伊始能够快速吸纳一批信仰者、传播者和能够帮助项目长期发展的社区成员,如 KOL,如镭射猫@BitCloutCat和巫师@0xcryptowizard这类的长期布道者或者说是超级节点,那么这个 meme 的下限就不会太差。
而对于当前技术驱动的市场来说,投资者更是最好能够在低市值的时候确定这个团队确实能够进行产品交付,这就是原先 VC 的机构投资者更加擅长的领域。当然,从反应速度来说,degen 还是有着快速反应、无须过会、勤奋不睡觉等强大优势的。
总结来说就是:
1 - 没有从业经历的 degen 建议能够对正规军的思维进行学习,提升自己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在看见新项目时对项目能够进行系统的投研能够帮助你获得更高的 PnL;
2 - 有从业经历的机构投资者需要更快的反应,从市场中挑选出能够快速迭代并且懂市场懂资产的优质项目,创业团队被卷的同时 VC 也会被卷,如果不能快速筛选出优质项目,购买成本会被抬高,回报率会降低,从而行业竞争力会降低;
3 - Crypto 市场继 ICO、IDO 等募资形式之后在新一轮出现的募资形式就是 meme,需要尊重市场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接受叙事转变,事实上这会对行业带来的是积极变化;
4- 文化型共识 meme 和技术型 meme 两者之间的叙事可能会继续不断进行轮动。(像是$SPX在之前也有过一波不错的涨幅)
5 - LONG ONCHAIN
敬畏市场,敬畏社区;拥抱市场,拥抱社区;让机会公平地发生在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