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PE0.00 2.22%
SUI4.78 7.46%
TON5.22 1.37%
TRX0.24 -0.62%
DOGE0.32 -0.99%
XRP2.32 4.58%
SOL189.26 -0.14%
BNB691.79 1.91%
ETH3268.29 1.24%
BTC93440.67 0.12%
PEPE0.00 2.22%
SUI4.78 7.46%
TON5.22 1.37%
TRX0.24 -0.62%
DOGE0.32 -0.99%
XRP2.32 4.58%
SOL189.26 -0.14%
BNB691.79 1.91%
ETH3268.29 1.24%
BTC93440.67 0.12%
ETH Gas8.26 Gwei
贪婪 69
作者:@Nicholas030412
在许多人眼中,Web3与AI的结合还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似乎只是给传统技术多加了几个“热词”。可如果把视角聚焦到那些真正经受住时间和市场检验的项目,就能发现所谓“去中心化”与“智能算法”之间的交互远比想象中复杂,也确实在特定场景里展现了跨越式的创新潜力。一个关键前提是,任何AI都需要真实且多样化的数据才能成长,而Web3的通证机制与隐私保障手段,恰好能在数据的流转和定价方面赋予个人乃至群体新的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Web3与AI的耦合并非“把算法搬到链上”那么简单,而是试图用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来统筹数据、算力与收益分配。
以下几个案例正是这种“新式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它们并不完美,却能带来不同维度的启示。
最常被提及的项目之一是金融对冲领域的Numerai。很多人可能只知道这是一个“加密对冲基金”,却并没有仔细拆解它的运作逻辑。Numerai首先掌握了大量真实且高度敏感的金融交易数据,这些数据在传统对冲基金眼中堪称“核心资产”,从不愿轻易外泄。然而,Numerai所做的是对这些数据进行高强度加密和降维处理,让任何外部的数据科学家都只见“谜题”,不见“答案”。这样的处理使得模型训练者无法反推出具体股票或期货的真实价格,也就减少了数据泄露或滥用的风险。接着,Numerai把这些“谜题数据”向全世界开放,任何人都能下载并尝试预测,然后将预测结果上传回平台参与排名和评估。真正的点睛之笔在于激励机制:那些能在对冲策略上胜出的预测人会获得平台代币奖励,而Numerai也会将他们的算法纳入实际的交易策略中,从而在金融市场上博取收益。
让人感兴趣的不只是这种“众包算法”的形式,更在于其中潜藏的互信博弈。一方面,Numerai得到了几乎无边界的人才和算法创意,克服了内部研究团队人手有限的难题;另一方面,贡献者则可凭借自身实力在去中心化合约的保护下获取回报,不必担心“平台会不会赖账”。不过,这套模式要持续壮大也不容易。首先,Numerai在初期还是相对中心化的,真正的原始数据依然由项目方保管,贡献者只能“相信”加密处理过的数据没有暗门。其次,参与者如果没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与算力投入,很难在全球范围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说明Web3在此并非彻底破除了“强者恒强”的现象,而是让一个原本闭合的金融数据世界打开了一扇门,让更多人可以参与,但能走多远仍要看资金方、数据方和算法方之间的信任与利益分配是否能够长久地维系。
相比以金融数据为核心的Numerai,Alethea AI则从数字艺术的角度把Web3与AI的结合推向了更具想象力的方向。传统NFT更多是“图片上链”,大多数只呈现出静态的稀缺性,而Alethea AI提出了“iNFT”这一概念,想让NFT不再只是艺术“凭证”,而成为能与用户交互、甚至有自主生成能力的数字生命。
具体做法是,艺术家在铸造NFT时就预先植入一段AI模型或训练接口,当收藏者将其买下后,可以输入特定的文本、图像或其他数据,触发AI进行二次乃至多次的衍生创作。而每次新的创作都可以单独铸造成NFT,再次流通交易,并且原作者、二次创作者和收藏者之间有一整套智能合约来分配后续收益。这看起来有些颠覆了人们对艺术创作“唯一性”的认识,但恰恰展示了Web3与AI打破内容边界、赋予作品动态属性的潜力。过去,在传统艺术市场里,创作者常常只拿到初次销售的收益,后续的转售与加工往往与艺术家无关,更不存在持续分利。
而通过区块链的可编程特性,每一次衍生与交易都能被溯源记录,也能按照合同自动分配收益。这种模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近乎“生态繁衍”的新维度,NFT不再单向地从作者流向收藏者,也不再被局限在原生平台之中。但是,这套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面对版权、监管和美学等多个层面的争议。版权方面,不同国家对于“AI生成物”的著作权归属并没有统一的规定,若被质疑侵权,平台方与艺术家如何分担责任?在技术层面,若Alethea希望NFT具备更高阶的“对话”或“感知”能力,AI模型的算力需求将远远超出链上本身所能承载的范围,势必需要接入中心化的云端服务。这导致的一个悖论是:一边在讲“去中心化的艺术生态”,另一边却还要依赖传统算力基础设施,以至于真正的技术与经济架构比宣传中所说更为复杂。这些矛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项目没有价值,反而说明当Web3与AI的交融逐渐深入,“务实的混合”很可能比“纯粹的去中心化”更能走下去。
在实际应用更敏感、更严肃的医疗领域,Web3与AI的结合就更见真章。医疗数据一向被视为“隐私里的隐私”,任何泄露都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与伦理后果,但它又是AI训练最需要的高价值资源。例如,癌症影像识别技术想要获得突破,就需要数十万份甚至上百万份的病例与影像进行训练,然而不同医院、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数据都封闭在各自的“信息孤岛”中,而患者也不想也不敢轻易授权自己的病历到未知平台上进行分析。
Web3所提供的解决思路是,让数据的权属与授权过程被记录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上,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只给计算权、不交原始数据”的隐私计算模式。当AI模型需要调用某家医院的病历时,必须先得到授权方(医院或患者)的许可,且只能在指定环境中对去标识化数据进行训练或推断,任何对原始数据的读取、移动都需要链上签名并留档。有人甚至提出“代币激励”方案,医院若愿意拿出更多优质数据,就能在社区治理或后续收益中获得更多权重。然而,落到操作层面时,问题又接踵而至:医院是否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来部署并管理这些节点?何种程度的“去标识化”足以满足不同国家的监管要求?区块链的吞吐量和储存能力是否足以处理万亿级别的医学影像文件?这些现实难题让许多项目只能先行在小规模试点里反复打磨,尚未呈现出像Numerai或Alethea那样的明晰商业模式。可换个角度看,这也预示着当医学界与Web3社区将这些症结逐一疏解之后,或许能催生一场比数字藏品更具社会意义的AI应用革命:庞大的多源医疗数据一旦能被合规地“聚合计算”,对癌症、罕见病等复杂疾病的研究或许将提速一倍不止。
这些案例乍看之下似乎分散在金融、艺术、医疗等毫不相干的领域,实则都在进行一种“新生产关系”的探索。Web3在其中提供的并不是简单的“上链”,而是一种多方利益、数据与算法安全的再平衡机制。对于想要切入这个赛道的个人或组织,首先需要认识到,任何项目都无法在一开始就完全脱离中心化资源,去中心化与隐私保护在初创期更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如果没有可行的激励机制,数据依然会牢牢掌握在少数机构手里,因此在设计通证经济时必须细化到每一个调用或授权环节,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 friction,让各方看得到收益、用得方便。第三,监管与合规往往比技术本身更难突破,因为数据一旦牵涉到个人隐私或国家敏感信息,就不是单靠链上智能合约就能解决的,还需要相应法律法规与标准的配合。最后,任何希望用Web3与AI建立全新生态的项目,都应当务实地看待链上性能与算力的现状,尤其在模型训练阶段,很多情况下必须借助混合方案——如分布式计算网络或可信执行环境(TEE)——来实现规模化的算法运作。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离不开中心化算力和配套设施,那Web3与AI究竟能带来什么革命性价值?答案往往体现在潜移默化的“信任”和“分配”方式上。过去,平台和巨头是数据世界的绝对中心,个体用户和中小企业只能被动投入,没有对等博弈的资本;如今,通过智能合约和通证经济的协同设计,数据贡献者、模型开发者和生态治理者可以在同一张网络上以明确的协议参与合作。虽然这些“新型”关系目前只在一些相对小众的圈子里运转,但恰恰是这些局部成功提供了范例,激励更多人尝试建设更大规模、更多场景的协同网络。
也许这条路还会走得跌跌撞撞,但只要有人能在金融、艺术、医疗甚至其他尚未被充分探索的领域里把Web3与AI的优势真正融合到“生产链”里,让数据、算法与收益结构都实现更好的平衡,就一定会为下一代互联网带来超越单纯技术升级的全新价值。透过Numerai与Alethea等项目的脚步,我们或许已经看到了这种曙光。若再给它时间和环境去迭代,或许我们能见证一个在生产方式和信任机制上彻底进化的时代。
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2025.01.09
2025.01.07